点错了小说网
点错了小说网 > 将军好凶猛 > 第343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3节

 

“徐怀你的心志,朕最清楚,此朕之幸也,此大越之幸也。”

建继帝见殿中众人除了许蔚、文横岳、朱沆等人为徐怀的言辞情绪激励外,其他人大多数保持沉默,或有不屑,甚至就连胡楷、赵翼心里都有很多的迟疑,终知道南迁之事不能改,有些意兴阑珊的强作精神打圆场,说道,

“不过,郑公公忠体国之心,你也不用怀疑。恰如皇弟所言,朝廷需要你这样满腔热血的将卒,同样也需要郑公这样老成谋国之臣。你们就像朕的膀臂耳目,虽说所用不同,却又都是不可缺少的。”

“陛下所言,臣不敢不从,但臣有一心愿,还请陛下允之!”徐怀朝建继帝行礼道。

“你有何心愿,且说来。”建继帝说道。

“臣坚信胡虏已是强弩之末,听不懂老成谋国之言,臣毕生所愿,便是要看是这强弩先折,还是臣这鲁缟自不量力先破!古人言‘黄沙百战穿金甲、不破楼兰誓不还’,臣有请陛下,但凡有战,请先遣臣与战,让郑国公老成谋国去罢!”徐怀昂然说罢,不看郑怀忠、郑聪父子一眼,在殿中跪下,朝建继帝深深叩首。

“……”郑怀忠气得胡子直抖,也走到殿中跪下,涕泗横流道,“老臣赞同南迁之议,绝非贪生怕死。老臣此番回去,便死守平陆,以明心志!”

郑聪、赵范这时候也只是惺惺作态,走到殿中跪下请战。

“郑公言重了,你与徐怀心志,朕都深信不疑。朕此番将诸卿召来襄阳议策,朕已知道你们的心志都是公忠体国,只是所谋各有偏重罢了,最终要不要南迁,朕会深思之。”建继帝宽慰郑怀忠说道。

“知老臣,陛下也!老臣此生也无他愿,唯报效陛下鞠躬尽瘁!”郑怀忠叩首道。

“今日时辰已晚,我看朝宴是否就到这?”建继帝征询的朝周鹤看过去,问道。

“殿下、郑国公都是奔波数日才到襄阳,特别是郑国公昨日才到襄阳,休息一晚想必是远远不够的,有事明日再议不迟。”周鹤也不想看徐怀与郑怀忠再闹下去,见建继帝有意先清场,当即附和道。

当下徐怀等人便告退先离开,但周鹤、高纯年、吴文澈、胡楷、许蔚、顾蕃等宰执级人物以及淮王赵观还继续留在宫中议事。

南迁之议

从宫里出来时辰尚早,朱沆便邀徐怀、文横岳、钱择瑞等人到他府上而坐,等候建继帝与淮王及诸宰执继续留在宫里能商讨出怎么的定策来。

徐怀此来襄阳,早就定计,就是阻止郑家南撤后有机会守舞阳,因此不惜在宫里与郑怀忠、郑聪父子公然针锋相对,以示水火不相融之势。

然而,这一切也是他真实的心情与愤怨。

襄阳与淮上之间是缺乏战略纵深,也恰恰如此,利剑悬于头顶,令襄阳文武将吏被迫将主要心思都放到抵御之事上。

一年时间里,不仅从江淮、荆湖征调的粮秣等物资都是尽可能往前线倾斜,朝中氛围也大为改观。

宣威军溃灭,荆湖北路不再设经略安抚使,而使路都部署司、州兵马都监司纳入枢密院的直接管辖,乃是将地方兵权从中书门下省转入枢密院。

相对于大越旧制,这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。

这件事能在荆湖北路顺利的推进,包括后续轮调荆北兵马前往楚山、舞阳参加防守,都是周鹤、高纯年、顾蕃等人在巨大危机之下,被迫做出的妥协。

一旦南迁,再没有头悬利刃的危机感,朝堂之上的氛围势必会再度变得保守起来,甚至军制之变革就会仅限于荆湖北路,而不再推广。

另一方面,南迁之后,在外统兵之武臣远离庙堂,此时好不容易有一定的影响力了,也注定会被再度削弱。

后续江淮、川陕等地的战事,即便都顺利进入相持阶段,但徐怀所预期的反攻,可能性就会大幅削弱,而转成维持为主。

这又必然会给赤扈人在河东、河北、河淮、陕西建立有效的统治争取到足够的时间。

也将使收复中原变得更遥遥无期。

当然,郑家这群狗毕养的,不想在河洛抵抗下去,想要南撤,暗中却拿楚山搅动是非,徐怀心里又怎么可能不恨?

看徐怀落落寡欢的盯着窗外,朱沆开导他道:“世人多庸碌,不要说襄阳了,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像你这般勇猛精进?你今天这一番话,我们听着是大感痛快,不过,郑怀忠、郑聪父子从此往后只怕会视你为仇寇啊——另外,淮王脸色也相当难看,怕是以为你是指桑骂榆数落淮南啊!”

“这些人,还是需要有鞭子狠狠的抽打,要不然还不知道有多不顾忌呢,”徐怀坐回到锦榻上来,看向削瘦、脸色灰白的文横岳,“文帅最近身子骨如何?”

“还是老样子,怕是调理不好了,但一时半会儿也死不了,”文横岳浑不介意的一笑,随即又蹙紧眉头说道,“看今日朝宴,南迁之事估计不是我们几人所能更改了,特别是淮王都来襄阳了,陛下及周鹤等人便少了一层顾忌。眼下,还是多考虑考虑南迁之后的事情吧,也许陛下会单独召你问策的……”

“我之前就没有想过南迁这事,而一旦南迁这事定了,诸多大的变动,胡公及周鹤、高纯年等人也必然会替陛下谋虑周详,”徐怀苦笑道,“这些大的变动,却又不是我希望看到的,譬如南迁后,势必要大规模编练水军拱卫建邺,这必然会在前期占用大量的钱粮——文帅你还要我帮着出谋划策,这不是为难我吗?”

……

……

暮色已深,殿中用数十支大烛照得通明。

多余的案席都已撤去,周鹤、胡楷、高纯年、吴文澈、顾蕃等人皆得赐座,淮王赵观这时候也坐于建继帝下首;缨云公主则回避离开。

“靖胜侯满腔热血,为朝廷效忠之心可嘉,却非老成谋国之道,”周鹤看向建继帝,说道,“汛季转瞬即去,陛下还是要早日拿定主意啊!”

现在河淮皆汛季,敌军组织攻势有诸多不便。

现在不仅有机会将神武军在平陆的精锐撤出来,利用滔滔黄河的阻隔,也能赶在冬季之前,有序的将河洛民众往川峡、荆湖疏散。

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口,特别是拖延到黄河封冻,不要说河洛上百万民众都会尽陷敌手,左右神武军、左骁胜军及洛阳府军的撤离都会变得极其艰难。

建继帝看向淮王,问道:“皇弟,你觉得呢?”

淮王赵观此来襄阳,已经流露出倾向性的态度来,但还是需要他明确表态。

一旦南迁,变动最大的还是新都与淮南的关系。

淮王赵观见众人都盯着他看,还是沉吟许久,才说道:“一切都凭陛下拿主意,观无不依从。”

一方面郑家最初预测淮王府极可能会强烈反对南迁,也就没有派人去游说;另一方面,在淮王与建继帝之间关系晦暗未明之前,襄阳没有谁吃饱撑着跑去跟淮王府的人交好。

这两个因素,就直接导致淮王府在襄阳虽说有耳目,但对整个南迁之事所知非常有限。

朝宴之上,起初听徐怀言辞,赵观还怀疑这一幕是演给他看的戏,但之后看郑怀忠、郑聪父子的激烈反应,才意识到真正铁了心想促成南迁之事的乃是郑家,而非周鹤等人。

特别是郑怀忠、郑聪父子最后的态度,真要逼着他们回去死守平陆,极有可能会起异心。到这时候,赵观也意识到南迁已经不是考虑利弊的问题了。

见淮王明确表示赞同南迁,建继帝也没有什么好迟疑的,跟众人说道:“那就商议南迁之部署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